花未全開月未圓,半山微醉盡余歡。
何須多慮盈虧事,終歸小滿勝萬全。
當夏風掠過麥田,在黃經60°的刻度上,小滿悄然落筆。這個被古人稱為“四月中”的節氣,既非盛夏的張揚,亦非春日的青澀,而是以“小得盈滿”的姿態,在天地間鋪陳開一幅留白的畫卷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》載:“小滿者,物至于此小得盈滿。”此時北方麥粒漸趨飽滿,南方稻秧初插青秧,天地萬物在將熟未熟的臨界點上,沉淀出最富生機的張力。就像宋人筆下的“麥秋至,苦菜秀,靡草死”,三候更迭間,生命在盈虧平衡中完成著盛大的輪回。
在齊魯大地的農耕記憶里,小滿從來不是簡單的節氣符號。膠東農民將麥穗置于掌心輕捻,感受籽粒的硬度;魯西南的田間,農人用“小滿不起蒜,留在地里爛”的諺語,丈量著收成與辛勞的距離。這種對“度”的精準把握,恰如《齊民要術》所言:“種禾無期,因地為時。”
黃河岸邊的智慧,在二十四節氣的農諺里閃爍:“小滿不滿,芒種不管”“小滿無雨,芒種無水”。這些看似樸素的民謠,實則是先民在觀天象、察地氣中總結的生命哲學——過滿則溢,小滿方能久長。
從歐陽修“夜鶯啼綠柳,皓月醒長空”的閑適,到曾鞏“麥穗初齊稚子嬌,桑葉正肥蠶食飽”的欣喜,小滿始終是文人筆下最靈動的意象。而當代人更愿在“花未全開月未圓”的意境里,尋得心靈的棲息地。
這種“未滿”的審美,在齊魯文化中有著深厚的根基。孔夫子言“過猶不及”,老莊講“大成若缺”,都暗合著小滿的智慧。就像泰山挑山工永不停歇的腳步,恰因懂得“行至半山不停步”的道理,方能抵達“會當凌絕頂”的境界。
小滿時節,天地氤氳著潮濕的暑氣。此時養生,當效法自然之道——飲食宜“苦菜清火,青梅煮酒”,作息應“夜臥早起,無厭于日”。《黃帝內經》有云:“夏三月,此謂蕃秀,天地氣交,萬物華實。”
在山東人的生活智慧里,小滿恰是調養身心的佳期。清晨的薄霧中,可見老者習練太極拳的從容;黃昏的巷陌里,飄來蒲公英茶的清香。這種順應時序的生活藝術,正是對“小滿即安”最生動的詮釋。
小滿的智慧,最終指向的是生命的圓滿。它不是功成名就的終點,而是行至半山的風景;不是萬事俱備的圓滿,而是心懷期待的奔赴。就像審計人核查賬目時的嚴謹與留白,既需窮盡細節,亦要把握整體,在進退取舍間守護著平衡之美。
在這個萬物將熟未熟的時節,愿我們都能懂得:真正的圓滿,不在“萬全”的執念,而在“小滿”的從容。就像黃河入海前的九曲回環,恰是那些未達極盛的曲折,成就了波瀾壯闊的永恒。
結語
當夏日的蟬鳴漸起,讓我們以小滿之心,觀天地之盈虛,察人生之進退。在將滿未滿的時光里,留三分余地賞月,存七分清醒耕耘,方能在這流轉的四季中,收獲屬于自己的“小得盈滿”。
0086-0537-2163936
電話:0537-2163938 ;0537-2163967;0537-2163972
郵箱:jnrc666888@163.com
網址:jigubd.cn
地址:金宇路30號百豐大廈17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