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五十歲了。說人生過半,其實不一定。但年過半百,是肯定的了。五十歲,知命之年,已過半百,與命運抗爭過,與生活較量過,盡人事聽天命,“命里有時終須有,命里無時莫強求”、“謀事在人、成事在天”。這都是老俗話。五十而知天命,天命到底是什么呢?越是臨近,越是被這個問題所困擾。思來想去,仍不得要領。目前雖不知“天命”,但深知天命不可違,總結了一點點經驗,有了一點點感悟,與大家共饗。

因為畢竟沒生在富貴顯赫的家庭,甚至沒有生在城市,而是生在農村,也不是名門望族。說是運氣好,畢竟這五十年的風風雨雨,還算順風順水、只遇貴人,好事都讓我攤上了。“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,閱人無數”是我追求的目標,“名師指路、貴人相助”是我撞到的機遇。1970年生在文革時期,文革的浩劫,在童年玩樂的日子里,真的沒有什么記憶。該上學的年齡,文革結束,78年改革開放,上小學一年級,父母對于讀書學文化,還是很重視,砸鍋賣鐵也要上學,再窮不能窮教育。他們認為,“書中自有黃金屋,書中自有顏如玉”,小學初中高中十一年,也沒少折騰,不過也算是運氣,順利考上大學,雖然也不是什么好大學,但畢竟走出了農村。再后來,會計與國際接軌,CPA首考,會計專業畢業的我肯定有優勢,這也算運氣吧,94年CPA通過考試,95年事業單位招考,順利進入財政局工作。財政局預算外混了5年,取得了一些經驗,交了一幫朋友,喝了一肚子酒,娶了一個好媳婦,考了一個CPV。99年底,全國會計師事務所脫鉤改制,集CPA+CPV于一身的我,運氣又來了,決定再下水折騰折騰,畢竟是發起人呢,就脫鉤來到了事務所。進入事務所的十幾年,我是一邊干活,一邊考證,運氣好的就是,很多證書都是剛剛開始設立,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資格,稅務師,國際內部審計師,房地產估價師,土地估價師,二手車評估師,招標師,投資咨詢師,項目管理師,造價工程師,前前后后拿了十幾個證書。中間還自學考試過了本科文憑,過了高級會計師。關鍵的運氣是在2017年,山東省第 一次評審正高級會計師,我確實不是專門準備,評審寫寫畫畫,這十幾年文章有十幾篇,也能挑出幾篇像樣的財經類文章,就參加了評審,結果是一次性通過,成為山東省第 一批,濟寧市第 一個正高級會計師。2019年,運氣好的就是,山東省注協評協第三期高端班,積極備考、參與答辯,順利通過,現在年屆五十,還在培訓、學習、提升中……我希望我們能成為終身學習者,從看過的每一本書里,從聽到的每一句話里,從經歷的每一件事情里,琢磨出一些有用的東西。不管是大用還是小用,能幫助我們實現理想愿景的,都是好東西。

身體健康第 一位,要鍛煉,要養生,要堅持,不可一曝十寒,不可一次過頭。過勞者折壽,“養尊處優”是長壽的秘訣,意思是“喜怒憂思悲恐驚”任何事情都不“過”,是保持身體和精神都健康。年輕時,我們總是為了賺錢而不顧自己的身體,很多人年老時才發現,那時賺的錢根本不夠買回我們健康的身體。所以,無論你的年齡多大,你目前從事的行業是什么,都一定要記得,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,沒有什么東西值得你賠上自己的身體。有了好身體,你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。相信久病之人對這句話會有更深的領悟,你身體上的傷痛無人能代替,即使家里有金山銀山也是無濟于事的。老話說,“有啥別有病,沒啥別沒錢”。被病痛折磨的滋味,著實不好受,也沒人能做到感同身受。好身體是幸福生活的標配,當你每天纏綿病榻的時候,即使再美好的風景、再美味的食物、再美麗的服飾,對你的吸引力也會變成零。“老夫聊發少年狂”
是我們對老年生活的向往。“要想健康又長壽,吸煙喝酒吃肥肉;晚睡晚起不鍛煉,多與異性交朋友”,

這是長壽老爺子的調侃,也是很多人的夢想。

一個人,沒有家庭觀念,不會心疼父母,不關心自己的親人,能干好事業?“個人”比家庭更重要,家庭比事業重要。“個人”的立身之本,就是所有的事情前面的那個“1”,有“你”才有“家”,有“家”才有“業”,才能有更多。家庭是事業的基礎。俗套一點就是說,要按“修身—齊家—治國—平天下”這個路子來。一個人,不愛惜自己,沒有家庭觀念,不會心疼父母,不關心自己的親人,能干好事業?每個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,這很正常。其次,人是有親情的,父母之恩,妻子之愛,朋友之情。當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愛,連自己的親人都不愛,連自己的朋友都不顧,一心只有自己的事業、只愛自己的事業,這說明除非他可能特別“高尚”,要么這個人可能有更大的陰謀,要么就是心理變態,人性扭曲。一個人,如果只談事業,不談家庭,那是舍本逐末。年少時父母重要,年輕時朋友重要,現在是愛人最重要,年過半百,身邊仍然陪著你的愛人,走過半世繁華,還要陪伴你余生,陪你看日出日落。你生病了、難過了、開心了、傷心了,都是愛人陪在你身邊,開解你、勸慰你,有福同享有難同當,這難道不是最幸福的事情嗎?愛人對每個人來說,都是最重要的。

凡事皆有正反兩方面,沒有什么是最 好的,只有合適的才是好的。這句話,當然放之四海而皆準,但很多人可能想不到,或者做不到。為人處世、待人接物、找對象甚至結伴同游、吃飯點菜,等等,都要想到這一點、做到這一點。不要用自己的道德標準去評價任何人,去要求任何人。也不要用別人的“錯誤”來懲罰自己,合適就好,不合適就算了。沒有什么是最 好的,看對誰,個人的喜好厭惡都不同,不要我覺著好,就要強加于對方。別人的樂意,可能不是自己所想到的,就要替別人想到。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;己所欲,就可以施于人了?也要看合適自己了,是否合適對方。
任何時候,都不要一副“救世主”的樣子,我覺得再好的東西,也有人覺得不合適。

我們會發現,很多年過半百的人,他們大半輩子都在存錢、攢錢,舍不得花錢。多數情況下,他們會把一生的積蓄奉獻給自己的孩子或是孫子。當然,我們沒有資格去評論別人的人生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。但是,我們來這一世走一遭,有時是不是也應該為我們自己而活呢?省吃儉用、勤儉節約確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,但是,將自己完全束縛在這種思想里,也是不對的。有生之年,不如趁自己體力尚可、經濟尚佳的情況下,多去外面走一走,,走沒走過的路,看沒看過的山。有時,不見得會花多少錢,但是,這是在讓自己學著去享受人生。年過半百,皺紋已經爬上了額頭,白發已經布滿,看看鏡子中的自己,已經不再年輕了。經歷的事情多了,才在經歷中懂得,到底什么對自己來說才是最重要的。金錢、地位、榮譽等等都退居二線了,以后比的是看誰活的時間長,看誰的生活品質高了。懂得什么東西對自己來說才是最重要的,你的人生才能過得更有價值!

五十歲,仍然有未盡完的責任,未完成的義務,所以我也不敢懈怠,父母老了要照顧,兒子大了要成家、立業。五十歲,依然要獻出自己的光和熱。不過五十歲精力畢竟不如年輕人了,雖然要努力奮斗,但要做到樂以忘憂,不求結果,灑脫生活。五十歲,依然要居安思危,行穩致遠。成長,就是一個醒悟的過程,貴在覺醒、覺知、覺悟。
